南佐遗址新一轮发掘拉开了中华农耕历史深化研究的序幕
——庆阳大地上“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的文化纪录开启了民族历史新纪元
庆阳农耕文化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开启庆阳农耕先河的是周先祖、是炎帝,还是华胥氏、伏羲盘瓠氏?
从南佐遗址出土距今5100年前的稻谷遗物,到华胥氏在庆阳为人类发现“第一粒种子”的古史传说,及至古地名记忆与庆阳香包、剪纸文化渊源的剖析,揭示出中华农耕历史在庆阳的万年深沉根脉。
学术界称中华文明历史有三大源头,即指早期农业遗址。长江流域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稻谷遗物。辽河流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黍粟遗物与黄河流域诸多考古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稻粟遗物。
华夏文明又称华胥氏文明,也即黄河文明,说到底是中华农耕文明,华胥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皆是农耕族团的首领。
展开剩余92%作者在《华胥寻根》一书,用黄河流域大量的出土遗物与民俗传承遗址,试图勾画出庆阳万年初始农业文化根脉的发展走向。
1984年作者在阅读《山海经》时,发现《海内经》对大禹祖源文化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引起了作者对《山海经》研读的兴趣。
1993年,作者在原西峰市南佐村蹲点,时村支部书记叫李呈祥,村文书叫李冬生。作者查找了南佐遗址相关资料,认为南佐遗址与《山海经》记载的“轩辕国”“轩辕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南佐白马天神庙,是夏周时代庆阳先民对黄帝后裔大禹祖上白马鲧治水英雄的神化。
2000年,作者在陕西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查找黄帝后裔白马族资料与大禹后裔古豳文化资料,发现大禹祖上即黄帝后裔白马族,重点活动区域在庆阳、陕北、关中与陇南及川北一带。作者便申请提前十年退休寓居西安,在国家与全国30个省市区百余家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千余部。
2008年作者把华胥氏文化锁定在华池葫芦河,认为《山海经》记载的“三青鸟”,即古史传说中“燧人弇兹氏”的三个原始部落,其大鵹部在庆阳东部华池上里塬至东葫芦河一带,少鵹部在庆阳西南部蒲河下游至镇原太阳池一带,青鸟部在庆阳西北部蒲河上游至环江一带。
2012年7月,作者从西安专程赴南佐遗址实地考察,把当地村民收集的陶罐、陶瓶,作为作者初识考古学的第一课,同时也成为作者《上古庆阳》一书的重要文化资源。
2013年春,作者把《上古庆阳》一书的初稿,呈送已退休在家的原庆阳地委副秘书长王钊林老师请他把关,他非常细致地为作者指出了重点增补部分,并写下了激励作者努力上进的《揭示庆阳上古历史的一部奇书》的赞誉,他提示:“庆阳对上古史的研究,比如对五帝之首的黄帝的研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1985年挖掘的唯一国家级的古人类大遗址——南佐遗址,省考古研究员赵雪野等认为那里出土的比大地湾遗址“宫殿”还大210平米的明堂,就是黄帝族的‘宫殿’。”
同年7月,《上古庆阳》摄影编辑窦生满,在华池柔远城玄圣山发现“重修玄圣山各殿碑”的残碑。10月,作者与窦生满及合水一中高级教师姚生奇等,考察了子午岭东麓的葫芦河与太白镇东关遗址及合水老城镇葫芦城山形地貌。确认古史传说中的盘古盘瓠氏,源自庆阳东部的华池葫芦河、合水葫芦城及宁县葫芦塬(盘克塬)的华胥氏民俗传承记忆。
“盘克”地名即盘瓠氏文化的记忆。“盘”字是葫芦的用途,大可做舟,小为器皿。“盘克”二字分开,即“盘古儿”三字。“盘古儿”乃传说历史中的“天鼋氏”,系轩辕族的远祖“上典”族的别称。
盘瓠氏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开拓者,华胥氏之“华”是“瓜”“蓏”最早的发音,伏羲氏最早称“庖牺氏”,“庖”即“匏”,是葫芦最早的称谓。盘古是盘瓠氏的演变。盘古开天,是对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的神化。华池华始山、合水西华池镇华始村、段家集乡华沟、盘克镇华仙沟俱是华胥氏聚落文化的地名传承。
庆阳的东葫芦河乃华胥氏母系氏族时代的文化记忆,平凉天水西葫芦河乃伏羲父系社会的文化记忆。古人类在庆阳由早期智人进化到现代人,由群婚乱婚到族外走婚进化到男婚女嫁的生育文明时代。结婚新房叫“洞房”,就是生育文明始于黄土高原的印证。
2016年5月,作者与华池摄影爱好者窦生满、折兴发等,考察了华池乔河乡太古塬“无极姥姆”庙。这孔纪录着民族历史根脉的窑庙位于荆棘密布的黄土山崖下,荆棘荒草几乎封闭了濒临塌毁的洞口。窑内面积不足10平方米,墙壁两侧有神话人物壁画,窑顶上是具有庆阳窑庙特色的仙云图案与太极图,窑庙正中是无极姥姆牌位,牌位前面是庆阳民俗庙宇中供奉神主的小木神楼,神楼正中是无极姥姆彩绘神像。
无极姥姆身着汉服,怀抱阴阳太极图,表示对阴阳太极的孕育。神楼左侧是女娲赤脚画像, 身穿树叶兽皮,右手捧黄土小泥人,反映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右侧是赤脚盘古画像,身穿树叶兽皮,象征着分天地,定阴阳的创世神即将问世。
小神楼中神像彩绘的笔法技艺,虽然算不上登峰造极,但是对人物及其文化涵义却表达得十分逼真鲜明,没有丝毫的抽象与歪曲。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历史由此而起始的意蕴,在小小神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图像史书,是大自然为人类保存的民俗文化瑰宝,是打开中华始祖民俗传承研究的钥匙。
无极姥姆乃华胥氏大鵹部落的文化演变,其文化根脉记载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民俗传承源于中国第一件旧石器出土地华池上里(上鵹)塬乡鵹山氏部落文化记忆,也即黄河流域众多鵹山(骊山、黎山、厉山、历山)姥姆庙的文化根脉。
庆阳东部盘克塬盘瓠氏盘古开天立道的传说,以及庆阳西部镇原汝河女娲黄土抟人的传说,证实华池太古塬无极姥姆文化乃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的文化记忆。无极姥姆被尊为人文圣母,奉其为创世神,说她创造了人类和宇宙,演化万物,生化太极。
中国历史上母系氏族社会存在数万年的发展时光。后世道家、儒家及先秦诸子在编纂史书、演绎神话时依照统治者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有意淡化了远古历史的女权时代。
无极姥姆到华胥氏的古史传说,在庆阳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始于黄帝时代,无极姥姆的形象被一分为四,华胥氏演变为胥妵姥姆代替无极姥姆成为至高无上的母祖,盘古成为生化万物的创世神,伏羲成为无极而太极的阴阳八卦创始者,女娲成为繁衍子孙的造人女神;第二次演变始于夏代,华胥氏演变为九天圣母,伏羲演变为天帝,女娲演变为子孙圣母;第三次演变始于汉唐,盘古成为高于玉皇大帝的元始天尊,女娲成为黄土造人的母祖,华胥氏被降格为九天玄女,成为男仙的陪衬,无极姥姆被塑造为男仙鸿蒙无极圣人。因此推测太古塬小神楼里保留的画面,反映的是人类最早古史传说的启始。
华池上里塬“上鵹”地名记忆与东葫芦河华胥氏、盘古盘瓠氏文化记忆。证实“东王公、西王母”的古史传说,源自庆阳盘古开天、女娲黄土造人神话根脉的演变。
从庆阳先民葫芦崇拜、葫芦祈福到华胥氏为人类发现第一粒种子的古史传说,及至岐黄文化药葫芦与庆阳香包的起源,无不透视出庆阳农耕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庆阳农耕历史不仅仅反映在民间传说与古地名记忆,同事印证了《山海经》西山经对民族历史记载的可信。
《山海经》西山经的“弇兹氏”与大荒西经“三青鸟”的记载,以及女娲造人的“女娲之肠”与“西王母”的记载,还有记载董志塬文化的“沃民沃野”,记载黄帝文化的“轩辕丘”“轩辕国”“轩辕台”“白马池”“白马城”“白马国”,记载大禹文化的“夏后启”,记载周先祖文化的“后稷之葬”等等,均在庆阳可以找到对应的民俗传承遗址。
为什么说中华农耕起始于庆阳?从庆阳华胥氏的葫芦文化到华亭的麦姑庙、庄浪的燕麦娘娘传说,及至静宁、秦安的西葫芦河,黄河中下游的麦奶奶庙、麦姑庙与莱芜、莱阳、蓬莱山古莱国莱麦文化印记,透视出华胥氏文化贯穿于整个黄河流域。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小麦4000年前从伊朗传入,但是截止目前没有可信依据证实中国小麦源自西方国家。南佐遗址出土的炭化稻遗物,是研究庆阳史前文化与古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生动地折射出庆阳上古先民在距今5100年前的生活画面。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的记载,其“艺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种植。长安太平遗址出土距今4100年前的粟、黍、水稻、小麦、大麦等植物标本。证实黄帝时代中华大地已有大麦(莱麦)、小麦种植。
女娲后裔西王母月氏民族由庆阳汝河迁徙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在张掖市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5000年前的小麦炭化标本。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的面条,说明中华先民早在4000年之前就形成了北麦南稻的饮食习惯,怎么能说中国小麦4000年前来自西方的烧烤民族呢!
“沃民沃野”的董志塬在距今8000年前后,生存繁衍着种植葫芦的盘瓠氏遗民,在董志塬烧荒务农“是复土壤”。古史传说中的神农氏、轩辕氏以及岐伯部族都是盘瓠氏的后裔,神农族继承了鵹山氏烧荒务农的农耕文化,轩辕族继承了天鼋盘瓠氏的龙文化。他们一代又一代生存劳作在这浑厚的黄土地上,上演过一幕又一幕时代更替的历史活剧。
《华胥寻根》编委为主体的陕甘宁华夏文化考察团,沿黄河历经三年半田野考察调研,其分析结果认为,庆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20万年从未断裂的人类进化链,从环县楼房子遗址、刘家岔遗址出土为数不少的披毛犀化石,证实庆阳先民确实经历了第四纪最后冰河期的寒冷时代。
为什么唯独黄土高原能留下古史传说中的燧人弇兹氏,唯一的解释就是:黄土高原的先民,拥有海拔高度优势与黄土松软的地质条件,挖掘了借以容身的黄土窑洞,储存了足够的食物。他们能烧制陶器,能种植葫芦,采集了足够多的燕麦、野黍或其他可食用的植物籽实,具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幸留下来渐渐繁衍了中华民族,留下了燧人弇兹氏的古史传说。
古人类最早在环江发现可食用的野黍、野粟,在环江的燕麦湾、华池的燕麦山又相继发现了美味且营养最丰富的野麦,也就是今人所说的“燕麦”,环江先民或许是取燧人弇兹氏之“弇”字发音,而称弇麦。这大约是黄河流域农业起源的前奏,华胥氏从黄土高原发展至黄河下游的山东鄄城县,那里便留下了兖州地名与华胥故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登载的《陇东地区仰韶文化酿酒之法初探》一文披露,对大地湾遗址仰韶时期陶器标本进行了残留物提取,发现了酿制谷芽酒与麹酒所用原料以粟、黍、薏苡和小麦族等野生或驯化谷物为主。这一事实证明了陇东人在距今8000年前就发明了用燕麦酿酒,并开始了粟黍作物的人工栽培。
《华胥寻根》一书严厉驳斥了中国学者推崇西方文化,无视中华本土先民的思想智慧。上海复旦大学某人类基因学研究专家,依照美国生物学家坦普莱顿的研究学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距今10万年—7万年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河期,由于当时气候恶劣,生存于非洲之外各地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欧亚古人类)以及当地智人都因寒冷而全部灭绝。他认为中华人祖来自非洲。
黄土高原出土的晚更新世大量遗物告诉我们:第四纪最后冰河期,虽然气候异常寒冷,但不足以灭绝人类,特别是泾河左岸支流的蒲河、红河、汝河、环江流域水草丰美,猎物众多,古人群密集。中华大地上走过冰河时代的幸留人群也许还有不少,但只有生存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庆阳先民,从华池上里塬距今1.8万年至1.5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走向了华池太古塬“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古史传说时代。
从始祖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揭示出女娲氏前身的太婼族及其后裔有蟜氏,分别与华胥氏、伏羲氏及其天鼋盘瓠氏上典族、少典族,轩辕氏、西戎族,具有长达数千年的通婚融合发展过程。
由此梳理出女娲后裔先后有七大分支,其一是由庆阳到天水随伏羲氏到中原的女娲族;其二是随华胥氏到达山东泰山太阳部落的碧霞圣母一脉,发展演变为东岳大帝与羲和太阳族;其三是留守庆阳发展于桥山的女娲氏直系后裔炎黄母族有蟜氏;其四是流向河西走廊以至西域的西王母婼羌民族;其五是居于庆阳翟池的翟族,乃女娲西貘族与环江西戎族融合繁衍的后裔,其中流向西南融入三苗族的称“西氐”、流入西蜀或留居陇南者称“西羌”、留居陕南者亦称“西氐”;其六是流向北部大漠融入西戎族的称“北狄”,成为匈奴人的祖先;其七由东夷流向东北一带的女娲西貘分支北貊、百貊、秽貊、肃慎族,融合于“东胡林人”,成为扶余、鲜卑、乌桓、女真、满族人的祖先。从而反映出中华民族一元多支文化中的女娲血脉占到绝对多数。
所以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代代传说,在庆阳绝非神话,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之源。
作者:窦彦礼(著名文化学者、中华人祖图腾文化独立学者、始祖文化网顾问。)
责编:始祖文化网
发布于:陕西省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