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那些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风云铁骑开始前进,万马奔腾,风沙四起,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士兵们都是在前面冲锋陷阵,完全不顾生死。不知道对此是否有人会对这些士兵的行为感到疑惑呢?为什么士兵这么情愿被派上去送死呢?
古代攻城战这种战斗模式可谓是死伤惨重,不管是守城的一方还是攻城的一方,不论结局如何,都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也是需要充分的准备的。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场攻城战,且结果十分悲惨。历史上的睢阳保卫战便是如此,当时守城的士兵只有几千人,而安禄山率领攻城的军队却有近二十万人。当时安禄山将整座城围了起来,后来,城中的百姓粮食也已经吃的差不多了。无奈之下,守城将领张巡就把城中的马匹杀掉,后来杀自己的小妾让士兵们吃,再后来……,但是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最终很多士兵都没有力气再战斗了,甚至许多士兵被活活饿死了,城池也就丢了。这只是个众多战争中的一个,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这样的悲剧发生。
展开剩余96%但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攻城战似乎都十分简单,无非就是攻城的士兵踩着长梯爬城墙,亦或是守城的士兵往下射箭或是丢石头。但其实在真正的攻城战中,首先作为攻城的一方,要先观察,不仅要观察对方城中的情况,更要了解到城墙的薄弱处,到时候可以直击要害。其次,你得需要有攻城的工具,撞车,火车,行天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以外,还得需要有防护措施,像护盾这东西肯定必不可少。等到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真正的主角也就该登场了。
那么问题来了,战争既然这么惨烈,为什么士兵会情愿被派去送死呢?
其实有些士兵们心甘情愿去上战场,是因有丰厚的奖励。
先来看历史上对于攻城士兵的一些奖励。《史记》中记载关于汉代:
周勃“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周勃“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三国志》中:
“奉为先登,屯於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
“奉为先登,屯於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
在明朝,对于那些先登城的人竟然赏赐五千两银子,这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若是能够得到可以说,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得到改变。由此可见,在很多朝代中对于那些冲在前面的士兵都有很丰厚的奖赏。看到这些,士兵们又怎能不心动呢?
另外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一举成名,也为了家人,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
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面对能够一跃成功的机会,肯定会有人心动,愿意被派到最前方。除了金钱地位,这也会是一种荣誉。如果能够成为先登城者,那么你将会成为英雄,那将是一生的荣誉。就算结局很不幸,士兵战死沙场,但也会厚待士兵的家属。所以,在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总会有士兵想要跃跃欲试,心甘情愿地被派上去送死。
当然也有并非心甘情愿上战场的士兵
被派往战场他们会不会后悔呢?战场上瞬息万变,刀剑无影,生死未卜。可能有些士兵只是一时冲动之下决定去攻城的,难免会想要后退。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军队中也是有相关制度规定的,不会任士兵随意改变。如果士兵后悔了选择了逃跑,那么他就成为了逃兵。军队中有连坐制度,如果发现队友逃跑,那么其他士兵就可以将其杀死,不然他们自己也会受到牵连。可能会有例外,队友一时心软没有忍心对逃跑的士兵下手,但最终也难逃一死,就算士兵逃跑了,你他们的家人可是逃不掉的,肯定也会受到牵连。这些都时时刻刻提醒着士兵们不要做想不开的事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这些冲锋先锋的士兵中可能还会有奴隶和俘虏,他们本就身份地位,不值一提。如果能够借此机会翻了身,那么他们也就能够重获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只能向前冲。也正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才让他们冲在最前面。
历史上,这种攻城战数不清。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下面的士兵就要为其冲锋陷阵。不管是为了名还是利,亦或是荣誉和自由,士兵们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放手一搏。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亦是无情的。但在那些战乱不断的时代,总要有人牺牲,总要有人成为历史时代的推动者,他们是英雄,他们更是被无情对待的牺牲品。
独孤伽罗家世显赫,独孤一家出三个皇后,伽罗的女儿也做了皇后,自己和丈夫杨坚更是开创了隋朝,这样一个女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个传奇的存在。(注:由于独孤家长女和次女的名字在历史上无从可考,以下文中皆用影视剧《独孤天下》中的化名)
独孤一门三皇后
独孤伽罗是北周名将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史书描述他:美容仪,善骑射。一生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全都成了皇后,独孤家乃是一代传奇世家。
独孤信的长女独孤般若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史称明敬皇后。历史上的独孤般若与宇文毓是情投意合,宇文护为了谋权,逼死独孤信,立懦弱的宇文毓为皇帝,自己把持朝政。宇文毓对独孤氏情深意重,一心要立她为皇后,宇文护与独孤氏有杀父之仇,自然不愿立其为后,但是宇文毓难得硬气了一次,致以将独孤般若立为皇后。然而独孤氏在被立为皇后没多久,便因为杀父之仇和担心丈夫安危而郁郁成疾,没多久便病逝了。
次女独孤曼陀嫁给了当时的唐国公李炳,后与李炳生下儿子李渊,李渊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后来的唐高祖。独孤曼陀生来孱弱,长相貌美,她生前并未当过皇后,而是在儿子李渊成为皇帝之后,才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小女儿独孤伽罗是独孤家女儿中命运最坎坷也最受后世瞩目的,独孤伽罗14岁的时候被父亲嫁给杨坚,由于时局动荡,所以独孤伽罗和杨坚一直低调做人,但是在宇文护的再三相逼之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家人继续受到迫害,杨坚和独孤伽罗奋起摧毁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杨坚称帝,史称隋文帝,而独孤伽罗则被立为皇后,史称文献皇后。
一介女子,却有雄韬大略
独孤家地位显赫,独孤伽罗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见过不少大场面,与很多世家小姐柔弱温婉不同,她的内心坚韧而强大,且有野心。父亲独孤信一直遭到宇文护的排挤,最后被逼自尽,独孤家族受连累被流放,由于独孤家的女儿皆已嫁人而逃过一劫。
独孤伽罗嫁到杨家之后得到了礼遇,杨家本来也不愿依附宇文护,再加上独孤伽罗的关系,宇文护一直猜忌杨家。为了守住杨家,杨坚和独孤伽罗决定低调行事养精蓄锐,多年来两人表面上看来一直与世无争,但私下里,独孤伽罗为了不连累杨家,也为了让杨家不遭受和独孤家一样的命运,一直在不断地出谋划策,并暗地里提醒杨坚与其做臣子朝不保夕,不如自己改朝换代。
杨坚也是一个很能忍的人,但他并不是个草包,杨坚和独孤伽罗一样有野心,只是一直以来需要支持,当知道妻子的心意之后,杨坚也下定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在独孤伽罗的帮助下,杨坚私下里招募不少兵马,最后找准时机出手,一举成功坐上了皇位,可以这么说,没有独孤伽罗就没有杨坚的成功,也就没有隋朝的建立,她可谓是开国功臣。
伽罗善妒,最终误国
杨坚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妻管严”,独孤伽罗从小就性格强势,嫁给杨坚后更是强势,不让杨坚接触别的女性,妒忌之心很重。刚开始杨坚很听她的,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自己也不是什么爱拈花惹草的人,所以两人的婚后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错。但是在杨坚成为皇帝之后,独孤伽罗的嫉妒之心更甚,不仅干涉皇帝的私生活,还干涉其他人的婚姻,有清朝史学家评其:古来宫闱之妒,莫有过于隋独孤后者,不惟妒在己,并子与臣之有妾者,亦代为妒之。”可见独孤伽罗的妒忌之心让后世汗颜。
杨坚的五个儿子都是独孤伽罗所生,杨坚成为皇帝后自然要充实后宫,独孤伽罗作为一国之母再不愿意也不能堵住悠悠众口,于是杨坚还是接触到了其他嫔妃,但是嫔妃们却从未有一人生下孩子,倒不是没有怀孕的,而是独孤伽罗不让生,因为杨坚曾发过誓,这辈子不会有异腹之子,也就是说只有独孤伽罗能给他生孩子。杨坚其实是敢怒不敢言,毕竟自己本可以子女成群的,那毕竟都是他的亲骨肉,但是也没办法,谁让皇后强势呢?有一次杨坚私会尉迟迥的孙女被伽罗知道,她直接把这美女给处死了,杨坚直接气的离家出走。
除了不让自己丈夫接近美女,独孤伽罗还干涉儿子们的婚姻,甚至过问臣子的私生活,这就有点变态了。虽然你是一国之母,但是也不用管的这么宽吧,当时朝中大臣最害怕的就是皇后突如其来的”关心“,不仅杨坚怕这位皇后,朝廷上下都怕。
杨戬临死前:独孤误我
杨勇是杨坚的长子,也是隋朝太子,但是却是个没有城府的人,最后是他弟弟杨广登上了皇位。独孤伽罗前期还是很看重自己这个儿子,但是渐渐的她开始不满。因为太子妃元氏不得宠遇心疾而死,独孤伽罗一直怀疑氏是杨勇移情别恋害死了发妻,她自己注重专情把杨坚管的死死的,也看不得自己的儿子不专情,所以在她心里感情不专一的杨勇已经不配做太子了。
但是杨坚却很喜欢这个儿子,独孤伽罗就一直搜罗杨勇的过错,想为太子妃抱不平。此时晋王杨广看出了母亲的心思,所以就一直在伽罗面前上演自己有多专情,博得伽罗不少的好感,为了自己能坐上皇位,他还到杨坚面前编排杨勇的不是,渐渐的在独孤伽罗和杨广的影响下,杨坚心里对杨勇也产生了不满,最后杨勇被废,次子杨广成为太子。
公元602年,独孤伽罗去世。伽罗去世后,杨坚开始放飞自我,广纳嫔妃纵情酒色,六十多岁的他很快便被掏空了身体,再加上并没有独孤伽罗的辅佐,他无心朝政还滥杀了不少大臣,朝政逐渐千疮百孔。这个时候自己亲手立的太子杨广也对皇位蠢蠢欲动,独孤伽罗去世两年后,杨坚去世,(传闻说杨坚是被杨广气死的),临死前一句:独孤误我,尽显杨坚的后悔和遗憾。
显然杨坚最后是在怪独孤伽罗怂恿他废掉杨勇,导致自己最后以这样的结局离世。不过虽然独孤伽罗在感情上偏执的有些变态,也不得不说她确实是个有谋略的人,也帮了杨坚很多,间接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上的独孤伽罗,这样的女人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1972年5月22日,上万人涌入湖南省博物馆,各种型号的货车,拖拉机等从烈士公园南门一直排到了西门,有将近80名警察,200名民兵排列在博物馆周边维持秩序,可这依旧抵挡不住参观者的热情。为此,很多发出了疑问:博物馆里究竟有什么宝贝,以至于能吸引全国各地的群众都争相观看?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不久前在马王堆出土的"东方睡美人"。
"东方睡美人"的由来
1972年4月28日,湖南省马王堆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千年女尸,何为保存完整?当考古人员找到辛追之墓时,映入眼帘的是被丝绸衣服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辛追,她下半身浸泡在红色溶液里,身体被层层包裹着,无法探知。所以,考古人员一开始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直到他们经过大概七天的努力,将辛追身上的衣服剥离殆尽后才发现,辛追此时的状态,除了不会呼吸之外,和活人没什么两样。
已经去世两千多年的辛追,此刻依然外形完整,全身柔软且富有弹性,甚至连内脏都还在,整个人栩栩如生,就像刚离开一样。
想必大家都听过睡美人的故事,因为遭受诅咒,沉睡不醒只有遇到喜爱自己的王子,一个吻才能将公主唤醒,故事的美妙不仅在于公主和王子浪漫的相遇,还有就是睡美人能够历经千年而身体不腐,虽然沉睡但整个人还是和常人别无两样。而辛追夫人就像是沉睡了千年的睡美人一样,所以被称为"东方睡美人"。
辛追遗体的价值
1972年,当众人得知马王堆出现了千年不朽女尸时,都争相想要观看,省政府在当时并没有对遗体存在什么文物意识,所以当即决定在博物馆开放辛追夫人遗体,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样的状况。开放的第一天,陈列室的大门就被人挤坏了,还有人因此受了伤,而人们在观看文物时,还随意的触摸辛追夫人的遗体,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其实不仅国人如此,辛追夫人遗体历经千年不腐一事一经传开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迎来了广泛关注,很多外国科学家还想要参与中国对辛追夫人遗体的研究。特别是日本曾多次索要辛追夫人的头发,但他们坚决不说要头发的目的。
在辛追夫人刚出土时,日本得到消息就匆匆赶来提出这个要求,被拒绝。结果他们不死心。在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到中国访问,其实他这次来的真正目的就是参观辛追夫人,要她的头发。因为我们不明白他要头发的真正目的,问了他也不说,就拒绝了他。三天后,日本人再次访华,提出要辛追夫人的头发作为国礼,仍被拒。
又过了两天,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见到周总理,再次请求要一根辛追夫人的头发。周总理再次警觉起来,日本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再要辛追夫人的头发,一定有其非常重要的目的。这次周总理拒绝的非常彻底,就连半根头发也不会给。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想要辛追夫人的半根头发呢?
其实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头发,而是藏在辛追夫人身体上的基因,说白了就是想要做研究,毕竟历经了2000余年而尸身不腐的人,恐怕世界上再找不出来第二个,得到了辛追夫人的头发,那么就可以研究出辛追身体里的基因,如果以此的可以模仿,让人类的身体都能够千年不腐,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辛追夫人和古代埃及人做木乃伊的方法大不相同,这可是一具保存了2000多年的湿尸,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身体各个器官保存完好,这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样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值得保存下来,像现在辛追夫人遗体在我国就是国宝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辛追夫人的遗体在医学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彭隆祥先生当初自告奋勇,要求当解剖辛追的主刀人,通过对身体里肝脏等器官的检查,发现辛追生前患有很多种疾病,营养过剩等,通过这次解剖,对医学界部分疾病有了很深的认识和了解。
其实不管是做科学研究,还是仅仅因为其珍贵想要将属于辛追夫人的任何东西保存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再怎么样,辛追都应该是属于中国的,是好是坏,该如何研究都是我们的事。
清朝末年,吏治腐败,鸦片贸易猖獗。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朝惨败而结束。接下来的几年中,清朝一直受列强欺辱,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是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给焚毁了。北京城中狼烟四起,那么此时清朝的皇帝和朝臣又在做什么呢?曾国藩坐拥12万湘军,为何却见死不救呢?
在英法联军入侵之时,当时咸丰皇帝大惊失色,选择带着他的妃嫔们落荒而逃,最终跑到避暑山庄,而那时的圆明园正在烈火的焚烧之中。那时的清朝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南方清军的军营驻扎点被太平军逐个击破,清军的整个战况都很不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发起了入侵。清朝为抵抗英法联军,派出了三万清兵,但最后有一半的士兵都阵亡了。而相比之下,英法联军却只有几十个人受伤,死亡的士兵更是屈指可数。清军虽然在数量上有优势,但其战斗力根本不行,而且他们平时缺乏军事训练,不仅仅是人,就连清军的战马遇到英法联军的炮火也会吓得四处逃窜。所以,清军在那时根本就是不堪一击。那么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呢?为何不出手相救呢?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他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拓者,对清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英法联军入侵之时,咸丰皇帝曾给曾国藩发出过上谕,让其率兵前往京城进行支援。要知道,当时的曾国藩可是坐拥12万湘军,与此同时,他还是大清朝的两江总督和封疆大吏,地位可是相当的重要。但当接到咸丰皇帝的谕旨时,曾国藩却是十分地为难。因为在那个时候,曾国藩正在集中精力对付太平天国,且正处于紧要关头,这个时候如果撤兵可能就会改变了整个大清朝的命运。
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可谓是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如果这是曾国藩选择了撤兵,那么就是在给太平天国机会,曾国藩心里很清楚,如果太平天国翻了身,那么清王朝从此也就不复存在了。反而,在曾国藩看来英法联军入侵京城只是为了掠夺财宝,为了取得更多在华利益,并不是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曾国藩选择带领12万湘军去攻打太平天国的主要势力。最终,曾国藩取得了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胜利,镇压了这个席卷十多个省、持续14年的农民起义。
除此以外,曾国藩心中也很清楚。咸丰皇帝是迫不得已才会让他回去支援的。因为在此之前,咸丰皇帝一直都没有把湘军当回事,根本不把他们当做是自家的士兵。相比之下,咸丰皇帝更加重视蒙古铁骑,曾经对湘军还一度打压。想到这里,曾国藩就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毕竟湘军是他一手创办的,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看的很重要,这些是他全部的心血,他也不想让他们在英法联军的长枪大炮之下丧命。于是,最终也没有带兵前去。
但是曾国藩又不能抗旨不尊,于是他就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并没有说自己回不回去,只是表明鲍超没有本事领兵打仗,不能委以重任。所以,曾国藩建议让他或者胡林翼领兵前往。这封信的内容一点价值都没有,曾国藩只是为了借此来拖延时间,他心里清楚等到咸丰皇帝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战事肯定就结束了。到那个时候,咸丰皇帝也不会再怪罪于他。后来,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清政府与英法联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再质问曾国藩为何不去。
所以,最终曾国藩也没有带兵前往支援。这其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打击太平天国,但他这么做也给人留下了话柄,很多人也会埋怨他。当初,英法联军入侵,烧杀抢掠,还放火烧了圆明园。所有的这些种种伤害也都是无法挽回的,那些中国珍贵的宝物也是从那个时候流到国外的,这种文明的流失是什么也换不回的。说到底,还是清政府太过于腐败,不论怎样,都无法改变灭亡的结局。所以,这件事不能只怪罪于曾国藩一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封狼居胥的少年英雄霍去病,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17岁就自己请命去前线领兵抗击匈奴。可能霍去病天生就是领兵打仗的料,他似乎有一种天赋,在用兵方面也很灵活,常常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常常取胜,深受汉武帝重用。但天妒英才,霍去病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仅仅才二十四岁。在历史上,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那他因此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说起李广,他也是一位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把匈奴打的不敢再踏上汉朝的领土。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虽然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最终却没有封侯拜将,甚至最终落得自杀的结局。要知道当时霍去病、卫青、李广可谓都是汉朝的名将,但相比之下,李广更是汉朝的老将了,为国家奉献了很多,但他自杀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他的儿子李敢在他死后想为其报仇更是一下犯上,打伤了卫青,最终被霍去病给射杀了。首先,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广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一举击败匈奴,他就发动了漠北之战。在这次战争中,汉武帝刚开始只是想让霍去病和卫青带兵前往,于是他们俩个人各率领了五万精兵。作为一名老将的李广肯定也想参入到这场重要的战役之中,但由于在之前的几次战役中,李广频频失误,打了好几次败仗,而且当时李广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所以,汉武帝心中是不想让李广参加这次战役的。但在李广的多次请求之下,汉武帝还是答应了。
在漠北之战中,卫青在活捉了匈奴后,在他们的口中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点。于是就准备带病前往活捉单于。李广主动请求前往前线: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是这么记载的。
由此也可看出李广还是十分想为国家做贡献的。但在此之前,汉武帝也曾和卫青交代过,因为李广年纪大了,怕他在战场上拉卫青的后腿,所以就提醒卫青见机行事,不要坏了大事。所以,在漠北之战中,卫青故将李广支开,让他从东路出击,最后再与之汇合。但是东路并不好走而且很绕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广来来回回折腾,最后还迷路了。等他与卫青汇合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单于也没有抓到。后来李广知道内情后,不想再受到卫青的侮辱,于是他就选择了自杀。
后来李广的儿子知道此事后,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卫青在从中作梗,是他把父亲给逼上了绝路。再加上李敢这个人也是汉朝的一大将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平日里做事也是风风火火。知道父亲受了这般委屈他怎能做事不理,于是就去找卫青理论,破口大骂,甚至还把卫青给打伤了。对此,卫青可以理解丧父的痛苦,没有对李敢做什么。但是霍去病却看不下去了,要知道李敢当时还是霍去病的手下,自己的手下竟敢如此对待自己的舅舅,这怎么可以忍。所以,霍去病一直想找机会给舅舅出这口气。后来,汉武帝组织去甘泉宫狩猎,霍去病觉得这是除掉李敢的好时机。于是在这场狩猎中,霍去病将李广的儿子李敢给射杀了。
俗话说得好,杀人偿命。但要知道霍去病可不是一般人,作为汉朝的一员大将,汉武帝肯定是不舍得将他除掉的。汉武帝在知道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并没有对他进行什么处罚,甚至还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穿透而死的,从而为霍去病洗脱罪名。所以,在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他自身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但其实在当时故意射杀朝中的将臣是死罪一条的,霍去病明知此罪还故犯,也是十分地冲动了。
后来,霍去病猝然离世,当时的他年仅24岁,汉武帝知道后悲痛万分,汉朝的一员猛将也就此陨落了。在我看来,这汉朝一下子损失了两位大将也是十分可惜了,李敢的因一时冲动丢了性命,也是霍去病的一时冲动让李敢丢了性命。李敢就是这次事件中的牺牲者,对于他的死,汉武帝心中肯定也是十分痛心的,但也是很无奈的,不会因为他的死再去处理霍去病,那样的话岂不是又失去了一名大将吗!
历史上帝位之争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清朝的“九子夺嫡”,在康熙帝众多儿子之中,四阿哥最懂得察言观色,表面上吃斋念佛与世无争,但其实在背地里培养势力,最终使他成为这场夺嫡大战的胜利者,登基成为了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对于那些在夺嫡过程中的竞争对手,他一点也不留情,很多都被他除掉了。雍正帝收拾了老八和老九,为何却放过了老十呢?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勤恳恳,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但雍正帝也有其阴暗的一面,他城府极深,疑心也很重,在他登基之后,更是残杀了很多自己的手足。在众多阿哥中,八阿哥之前的势力是最大的,也是雍正帝在夺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
首先,八阿哥胤祀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也因此康熙皇帝还是对他很重视的。除此以外,八阿哥胤祀还特别能够拉拢人心,擅长与人打交道。在众多皇子中,九阿哥,十阿哥,甚至连雍正帝的亲弟弟十四阿哥都拥护八阿哥。而且,在朝廷之中,很多大臣也都觉得八阿哥有能力,都支持他做太子。由此可见,八阿哥这个人还是十分有手腕的,但也正是因为八阿哥有太多的支持者了,这反而也成为他致命的缺点,康熙帝也因此对他产生了反感,心中有了戒备之心。最后,八阿哥夺嫡以失败告终。
八阿哥
雍正帝继位后,首先派十四阿哥去看守皇陵。要知道十四阿哥是他的亲弟弟而且手中还握有兵权,先把他支开也是为了对八阿哥和九阿哥下手。雍正帝先把八阿哥胤祀和他身边的那些亲近之人都遣散开来,渐渐地孤立胤祀。除此以外,雍正帝还处处挑他的毛病给他身上安加罪名。后来,还派人在胤祀府周围进行监视。最终,胤祀被雍正帝囚禁起来,关入了宗人府。九阿哥作为八爷党的忠实粉丝,在八阿哥失败后他也受到了牵连。雍正帝继位后,将九阿哥遣送到了西宁,让他当劳军。后来,雍正帝革去了九阿哥的名号,并软禁在西宁,后转移到保定监狱,最终在监狱中死去。
九阿哥
就这样,八阿哥和九阿哥前后都死在了监狱之中。雍正唯独没有对老十下手。首先,我认为在雍正帝看来,老十根本就不是什么威胁。虽然老十也在八爷党之中,但相比之下,其实他并没有什么才能。而其他人不同,老八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得到很多人的拥护,此人不除,日后必成威胁。老十四手中还握有兵权,也是个危险的人物。在雍正帝看来,这些人都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为了巩固政权,他肯定要将他们处理了。俗话说,草包老十,这个人并不像其他人那么聪明,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老八老九分分倒台后,任凭老十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什么花样,所以,雍正帝对他就没有说对他做什么太过分的事了。可能这就是傻人有傻福吧,相比之下,老十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处罚,甚至在乾隆时期还被分封了爵位。
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
老十除了自身没有威胁之外,他背后的家族实力也为他带来了庇护。他的母亲是康熙的一位贵妃。他的外祖父更是朝中元老级人物遏必隆,要知道,遏必隆可是康熙初年的四大辅臣之一呢!这家庭背景属实厉害。鉴于这层身份,老十在宫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雍正皇帝刚刚继位,朝中一切事务还不太稳定,在这个时候他肯定不会对老十做出一些很过分的事情。我想当初老八也肯定是看中了老十的家庭背景,才会拉拢老十的。要知道,老八的母亲出身十分的低微,康熙不同意老八做太子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为了让自己的实力更强大,老八才拉拢了老十。要不以老八的智慧,怎么可能拉拢一个什么也不会的“草包”呢?所以,老十在八爷党中一直扮演的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老十
在我看来,雍正帝这么做都是为了除掉威胁,像老八在朝廷中备受拥护,老十四又手握重兵,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本来他手足相残的行为已经给世人已经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我想,他也不会再为了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去动杀气了,这样只会更让世人认为他是个冷血无情之人。
十四阿哥
总得来看,老十能够留下一条性命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但他也一直被软禁没有自由,这可能就是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悲哀吧。虽然没有做什么,但只要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在那个不见刀光的战场上,只能步步为赢!
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这个宰相是谁。
唐朝宰相裴炎,字子隆,是折冲都尉裴大同的儿子,出身于裴氏的洗马房中。他从小都非常勤奋,在学习上下足了功夫。“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学习,裴炎最终当上了唐朝的宰相。
裴炎因自身能力突出,在唐高宗在位时深受宠爱。后来,唐高宗身患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但在当时,太子李显对国家大事并不是特别了解,对此唐高宗心中很不放心。于是,在他驾崩之前,就嘱托裴炎让其帮助李显处理朝中事务。除此之外,唐高宗还在遗诏中提到若遇到皇子和朝中大臣不能决定的事时可以咨询武则天的意见,但当时的武则天手中还并没有很大的权力。后来,还是在裴炎的支持下,武则天大权在握。
待唐高宗驾崩后,太子李显继位。武则天那时心中已经对权力有所向往了,但碍于唐中宗李显的存在,她并不能做些什么。但是裴炎的一个决定让她有了掌握大权的机会。在唐高宗去世后,由于太子李显治国理政的经验不足,所以在很多事方面还是要听从裴炎的意见。且裴炎作为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他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当时,他就上奏说让武则天垂帘听政,管理门下省。他的这一奏章一旦生效就意味着武则天掌握了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果肯定不用想,裴炎此话一出,就立马得到了朝中很多宰相大臣的支持。从此以后,武则天算是体会到了手中握有大权的滋味,但也更让她有了更大的野心。于是,她就一直想找机会废掉唐中宗李显。
不久,机会就来了。有一次,唐中宗想要封自己的岳父大人韦玄贞为首相,但这一决定却被裴炎给否定了。唐中宗李显觉得自己身为皇帝但连做决定的权力都没有,心中十分恼怒,不经思考就说了句:“我可以把整个国家送给他,更何况是这个小小的官职。”此话一出,就被伺机已久的武则天抓到了把柄。所谓一言九鼎,身为皇帝说出如此荒唐之话,武则天就此事将李显强行废除,拉下了皇帝的宝座。这样一来,武则天离做皇帝就又更进了一步。
后来,武则天立李旦为皇帝,表面上是这样,但其实是怕在朝廷内部引发动乱。毕竟这是李家打下的天下,她立李旦也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大权都在她手中,李旦只是个傀儡。对于武则天这一系列行为,作为先帝最信赖的大臣裴炎,他应该去效忠唐中宗的,但对此他却无动于衷,甚至支持武则天这一决定,帮助她一起将唐中宗废掉,拥立李旦为皇帝。若这么说的话,武则天应该感谢裴炎才对,但为何最后却将其满门抄斩了呢?
可能在裴炎眼中,武则天并算不上什么威胁。但慢慢地,裴炎发现武则天对权力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根本不在裴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在他心里,肯定也不希望大唐的江山落到一个女人手中,也不想看到武则天整日把持朝政。于是,就开始找武则天的过失,希望能够抓到她的把柄,把她赶下台。此时的武则天也认为裴炎的存在是一种威胁,心里也想将其除掉,两人心中各怀鬼胎。
眼看着武则天在朝中一手遮天,很多忠诚于李唐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认为不能将李唐的天下拱手让给一个外姓的女人手中。后来,一场震惊朝野的扬州叛乱就发生了。但在这场叛乱发生之前,《朝野佥载》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徐敬业想要谋反,但他在宫中缺少一个内应,他思来想去就想到了裴炎,但又怕其不肯。于是就想了一计,他先让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后来又命人散播这首童谣,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这首童谣就传到了裴炎的耳朵中。裴炎听后就想知道这其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找到骆宾王。于是,骆宾王就解释道:“‘两片火’是个‘炎’字,‘绯衣’是个‘裴’字,‘小儿’是个‘子’字,‘当殿坐’表示昌隆,是个‘隆’字。这首童谣就是说你裴炎裴子隆将会成为皇帝。”
听到这话,裴炎肯定就也想造反了,于是给徐敬业写了封信,信中只有“青鹅”二字。但没想到这封信被人截了并让武则天看到了。当武则天看到这两个字时就立即命人杀了裴炎。后来才知道,这两字在武则天眼中的含义:“‘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意思就是裴炎将在十二月参与造反一事。于是,武则天就将其处死,并满门抄斩。
但这样的故事并不是正史中所记载的,所以其真实性有待考究。我想裴炎也不会就简单地认为自己能称帝就选择造反的,但无论如何,裴炎都难逃此劫。他一直都想让武则天归还政权,在武则天改制的过程中也三番五次其进行阻止,这令武则天对他心生嫌恶,最终将其满门抄斩,永绝后患。
俗话说:"有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却不知其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诗圣杜甫在茅屋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自己一家却面临着饥寒交迫,捉襟见肘的惨状。可见,在没有俸禄支撑的情况下,部分离官回家之人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辞官回乡,那他们都靠什么生活呢?
一,家境富裕或自己积攒有足够的钱财,会赚钱。
春秋时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待到勾践复兴越国后便主动提出辞官回家,他虽然出身贫穷,但后来却生活的有滋有味。这不仅在于范蠡于越国是有功之臣而得到的赏赐,更因为他自己。隐退后的范蠡整日游山玩水,在七十二峰间遨游,好不自在。不仅如此,他还在游玩期间还凭借自己卓越的商业头脑成为巨富,辞官对于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成全,让他可以在商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官场失意,只能把豪情壮志寄托在自己的诗中,李白所写之诗,不仅在唐朝认可度很高,流传千年后还被世人代代传颂,称赞,除了会写诗,李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喝酒也会喝酒。每次作诗之前,李白都喜欢先喝酒,一般来说喝完酒以后做出的诗每每都令会人赞不绝口。作诗喝酒游玩应该算是李白人生中重要的三件事。二十多岁时便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游玩,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欣赏美景,体味民情,后进入官场之后,因性格太过张扬,再加上朝堂上明争暗斗,李白多次被贬,但李白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此下降,依旧该喝酒喝酒,该玩玩,那么李白又是靠什么生活呢?
李白是个富二代,少时游玩都是靠父亲的接济,后来被推荐入朝为官,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作为,但是他所作的诗很受皇帝喜欢,所以平常的赏赐也不会少,久而久之,积攒起来就足够他之后的开销。而且,李白在当时非常著名,就算是被贬官,也很受一些官员百姓的推崇,所以,他游玩之时经常会有大臣请他来家中作诗之类的,可以挣一些外快。
二,当一个挂名官员,只领取俸禄。
一般来说,像一些对朝廷有贡献的功臣辞官的话,皇帝都会保持待遇,这时候虽然不再任职原来的官职但会有一个闲职来领取俸禄,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大臣们的愿望,也会显得皇帝仁慈,照顾臣子。
像南宋的朱熹,在朝为官兢兢业业,但看不惯朝廷向敌人投降议和的态度,决定辞官,然后宋孝宗就对朱熹说:'十多年没见你,你也老了;应当给你一个清要的官做,不要再去管州县。"意思就是地位显贵但不繁琐的官职,也就是闲职,还是一样的领取俸禄,这也算是对他的一个不错的安排。其实宋朝时对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都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的官做。
其实,大部分官员还是靠自己自食其力的,虽然不做官了,但也代表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作他们喜欢的诗,再者,术业有专攻,长久下去在某个领域也会有一些小成就的。
陶渊明辞官之后回家种地,虽然自家田地"草盛豆苗稀",但这但是他想要的田园生活,明朝清官海瑞回家后也是种地,靠着自家的几十亩田至少保证温饱,唐朝书法家李邕,专攻书法,以至于很多达官显贵都来找他写碑撰文,养活自己更是绰绰有余。清朝郑板桥辞官后靠卖书卖画赚钱,作出《三国志》的陈寿给人写赋可要价千斛米等等。
发布于:江苏省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