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
遗嘱,是我给未来的一封情书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这句曾经让我不以为然的话,如今却成了我立下遗嘱的理由。24岁的小何,一名还在读研的学生,在家境优渥、前途大好的时候,做了一件让周围人匪夷所思的事——他立下了遗嘱。
这不是个例。中华遗嘱库2024年白皮书显示,30岁以下登记立遗嘱的人数7年间翻了12倍,其中最小的只有17岁。与此同时,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遗产纠纷案件频发。当全国政协委员靳东关于“成立国家遗嘱库”的提案以超亿次关注量登上热搜,我们不得不思考:遗嘱,这个曾经与死亡紧密相连的沉重话题,为何正成为不同世代共同关注的热点?
年轻人,在遗嘱里写下爱与牵挂
年轻人对待遗嘱的态度,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他们不再将遗嘱视为生命的阴森预兆,而是化作一种对生命主动规划的智慧,一场与未来的理性对话。
在中华遗嘱库,年轻人的遗嘱内容五花八门:虚拟财产、宠物信托、保险杠杆成为“新套餐”,甚至有00后把“将骨灰压制成0.3克拉蓝色钻石,交由闺蜜保管”写入遗嘱。这些看似“奇葩”的内容,实则勾勒出一代人的精神图谱:他们重视情感联结胜过物质积累,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0岁的邵先生和新婚妻子在领取结婚证10天后就共同订立了遗嘱。经历过一段婚姻的邵先生坦言,这是为了避免前一段婚姻可能带来的财产纠纷,“不给爱的人留烂摊子”——这是他能为妻子做的“最浪漫的事”。他说:“立遗嘱不是什么晦气的事,把责任落到实处,更像是给婚姻上了份保险。好的婚姻不只是‘我爱你’,更是‘我为你想好了所有可能的退路。’”
老年人,用遗嘱梳理心事与亲情
与年轻人的理性规划不同,老年人立遗嘱的过程,更像是一堂深刻的“生死课”。
在浙江遗嘱库的接待室里,76岁的吴老太向工作人员吐露心声。她名下有两套房,想留给孙女,却担心“不成器”的儿子把家产败光。每天,有近20人在这间咨询室里吐露心声,他们虽然经济条件有好有差,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面对死亡。
“其实老人来立遗嘱,表面上是处理财产,实际上是在处理心事。”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一针见血地指出。据统计,中国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总体患病率达到43%,而立遗嘱成了他们梳理与家人关系、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重要途径。
空巢老人的选择,为何把财产留给“外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空巢、孤寡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其中11.59%的空巢老人、71.59%的孤寡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
家住长沙的唐丽娟是一位独居老人,丈夫和大儿子先后去世,小儿子远在国外,几十年不曾来往。生病住院时,同病房的病友陆大壮热心帮助她,不仅为她签字手术,出院后还常来看望,陪她聊天,修理家具。感动之余,唐丽娟萌生了一个想法:让陆大壮照顾自己的老年生活,而在自己去世之后,由陆大壮继承遗产。
同样,72岁的李义强在遗嘱里写明:把名下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和存款留给邻居小李,不给儿子留一分钱。他有一种朴素的观念——要把财产留给对自己最好的身边人。
无效遗嘱,那些你不知道的陷阱
尽管遗嘱如此重要,但很多人对如何订立一份有效的遗嘱知之甚少。据《财经》杂志报道,全国审理的遗嘱继承纠纷中,60%的遗产纠纷因遗嘱无效引发。
2023年,北京某法院发布消息称,自《民法典》施行至2023年6月底,该院审结的继承纠纷中,有22份遗嘱被认定无效,无效占比约20%。无效遗嘱中,近七成因不符合形式要件而被确认无效。
自己在家写一份遗嘱行不行?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并不建议这样做。自书遗嘱的效力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立遗嘱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存疑、遗嘱形式要件存在瑕疵、遗嘱的真实性认定困难等。
从忌讳到坦然,社会观念的进步
当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开始正视遗嘱,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观念革命。
在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个忌讳的话题,立遗嘱被认为是对未来不好的预兆。许多老人将遗嘱与“死亡”直接关联,认为提前准备“不吉利”,甚至担心影响健康。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常担心遗嘱分配方案被误解为“偏心”,反而激化矛盾。
然而,这种观念正在改变。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2018年统计的77.43岁降低至2023年的67.82岁;近10年来,中青年订立遗嘱的数量增长了24倍。
对年轻人而言,立遗嘱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许多立遗嘱的年轻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或拥有伴侣、宠物。他们担心的是“如果突然不在了,爱的人和事会怎样”。在梳理资产、思考分配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直面这些平时无暇思考的终极问题。这种“向死而生”的思考,赋予当下生活更明晰的方向感和意义感。
写在最后
立遗嘱,从来不只是关于财产的分配,更是关于爱的表达。在中华遗嘱库,除了严谨的法律文书,他们还为立遗嘱人提供“情感录像”与“幸福留言卡”的服务。遗嘱是用法律用语构成的严谨而没有情感波澜的文字,而在“情感录像”与“幸福留言卡”里,立遗嘱人留下的是给家人们的“慢递”信息,是他们最想和家人分享的嘱咐与牵挂。
几乎每一段录像与留言,都是以祝子女健康、平安、顺利等结尾。有老人在录像里向女儿道歉:“这些年儿子照顾我多些,遗产分配有所倾斜,希望女儿能够理解”;有老人已经为子女规划好了晚年生活。
这就是现代遗嘱的意义——它不再是冰冷晦气的法律文书,而是一封封写给未来的情书,承载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家人的责任、对世界的告别。当你开始思考“身后事”,你反而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如何活在当下。这,或许就是立遗嘱带给我们的最大礼物。
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