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青云谱支行那个29万购车分期案子,说实话让我挺揪心。当时邓敏面签客户的时候,就发现一些怪怪的地方。客户递过来的材料看起来挺干净,但他掏出手机给她看支付宝里的公积金和房产信息时,邓敏心里打了个问号:这缴纳单位怎么最近换了?而且填写单位电话号码时,不但区号写成了南昌区一个常见错误的码,还连座机格式都怪怪的,像是临时瞎填的那种。
我跟你说,那天邓敏皱着眉头盯着客户,那紧张的小动作有点明显——手指微微颤抖,眼神不太敢直视。不过客户倒是挺淡定,回答提车时间时说有人陪同,听着就好像在敷衍或打掩护。我说,这种细节没点经验真很容易放过。
这让我想起之前和一个汽车销售聊过类似事。他说,有时候第三方推荐的客户,背后就是掉了陷阱的那条鱼。销售直接告诉邓敏,客户不是直接来的,是某个渠道引荐的,这就得格外警惕。你说,这种第三方推荐难不难甄别?我估计得六七成经办姐能敏感察觉(个人体感,样本不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邓敏真是老油条了。她不光跟销售通了电话,还亲自质问客户,希望直接去公积金中心公众号查实名信息。结果客户死活不配合,态度冷淡得很。要我说,这不就是典型的借口?这种不配合,99%里藏着猫腻。
不过呢,我得稍稍收回前面没有漏洞的说法。毕竟,买车分期业务并非所有细节都能一眼看穿。有些客户紧张,不一定是骗贷,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贷款业务,犯点小毛病而已。(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问题是,邓敏这种经验+警觉加持下,能及时发现疑点的比例肯定比我想象高不少。
说到这里,我就好奇了,为什么建行的购车分期在审批上会有那么多盲区——难道审批环节没有更自动化的后台系统支持吗?还是说人的感觉才是第一道防线?我倒是猜测,这流程里很多步骤还是人工审核多过机器判断(不确定猜测)。
两款同价位车型——比如一辆豪华品牌的A车和自主品牌的B车,虽然分期额度差不多,实际操作上的通道阻力却截然不同。A车走品牌授权经销商渠道,用的系统对客户资质审核很严格,约有8成放款成功率(体感估算),审批时间也短;B车则通过散户或第三方推荐多,客户材料多变,审批难度大,拒贷率可能高达3成。这差别可不仅仅是车型而已,背后的供应链关系和经销商体系才是关键。
从研发供应链看,这就像生产一辆车,不同供应商提供零件,质量参差不齐,最后装配线上的检验更赖经验和人为判断。贷款审批其实也是装配线,材料就是零件,最后拧紧螺丝的是贷款审批员的火眼金睛。
我同事曾半开玩笑说:银行的审核就像拼乐高,少一块就完蛋。其实我觉得这比喻挺贴切。
接着回到现场,邓敏一开始没觉得所有细节都异常,后来客户那心虚样和拒绝核查公积金的态度,才让她把这笔业务直接送进黑名单。说白了,这种骗贷的套路,一个细节没抓住就算白忙。抵押政策出来的目的,也不就是给审核加一重保险么。
我想问问看,这种反诈审核里,客户的心理压力到底多大?是不是每个客户都会或多或少表现紧张,只是我们经办的人太挑剔了?还是说,骗子真有一套摆拍表演压根不会紧张的演技?
审核对人的依赖,听着挺玄乎,但实操起来就是复杂。毕竟谁都可能被各种情绪影响,那客服一线是凭直觉办事还是有规则标准?我真没弄明白这个边界在哪里。
对了,我心算了一下,29万购车分期,按常见的贷款利率6%左右算,三年下来单靠利息得付将近9万,平均百公里成本约加了0.5元(估算),你说,这成本和购车需求的权衡,普通人撑得住吗?感觉大家都在玩贷款杠杆还款游戏,风险有点隐形。
顺便提个题外话,像邓敏这样紧盯细节的客户经理,银监局有没有专门培训她们?能不能把经验系统化传给更多人?市场越做越大,单靠几个经验丰富的人真撑不起这么多业务。
我说着说着,突然想起前阵子遇见的一个二手车商,他提到现在骗局多得很,有些人直接用假合同和虚假公积金截图糊弄审核,那种秒懂即过骗贷术真的令人头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不我赶紧去看看邓敏那次聊过的文件,顺便回味一下她当时的沟通细节,找找那些没写出来的蛛丝马迹。
这种贷款碟中谍案件,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庞杂又缺乏信任机制的系统。我倒想知道,随着技术发展,未来会不会出现不靠人工的真真假假识别?或者说,我们连这套流程里有人判断的空间都没了?
现在先别急着回答我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注意过身边贷款手续上的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纸条、签名笔迹、甚至客户说话的口气细节,它们会不会比合同条款还要真实一点?
就像邓敏最后盯着那张拒绝配合公积金查询的截图,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隐约不安的味道,这才是贷款世界里最不被人察觉的信号。
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