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红船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而与之一脉相承的鸭兰红色文化——鸭兰薪火,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杭州这片热土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个村支部——鸭兰村党支部的诞生,不仅拉开了杭州农村革命的序幕,更为浙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了典范。值此之际,深入探讨鸭兰薪火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深远意义。
鸭兰薪火的本质内涵
【鸭兰薪火绵延了“红船精神”前后相续的精神血脉,具有丰富的内涵特质。】
梦想薪火:坚定信仰的政治品格。鸭兰村党支部自成立伊始就树立了长远发展目标,构建了清晰的革命蓝图,在群众的配合之下解决当地的土地问题。在他们看来,这不单是共产党在当时环境下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当地农村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首任支部书记马东林被捕后,在狱中经受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写下“马放东林,摇尾嚼草,人囚西湖,卧薪尝胆”的诗句将其理想信念高于天的精神品质抒发得淋漓尽致。这种政治定力成为后来浙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地下斗争的薪火传承之源。
展开剩余67%创造薪火:创新求变的实践智慧。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环境,鸭兰村党支部创造性地采用边密会、边斗争的策略,以卖土布等作为掩护,进村入户在农民群体之中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同时充分利用农民协会这一合法组织形式,组织部分农民用隐蔽斗争方式打击地主势力。这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创新活力,为党的革命路线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当前乡村振兴中的“一村一策”发展思路形成了跨时空呼应。
奋斗薪火: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血雨腥风中,鸭兰村党员以“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气概守护组织秘密。受杭州国民党反动政府抓捕共产党人影响,鸭兰村党支部与杭州党组织失联,经过积极对接上级后重建与反复斗争,不屈不挠领导工农运动,展现出其惊人的生存韧性。鸭兰村党支部成立、发展的曲折过程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写照,如今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浙江实践也是鸭兰奋斗薪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映照。
团结薪火:鱼水情深的群众路线。鸭兰村党支部建立后,通过与贫苦农民谈心交友,由浅入深地宣传革命道理,并结合组建农民协会、秘密集会发展群众等形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抗租抗息、减租减息斗争等具体革命活动。马东林、马国华等一起在运河两岸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王家庄、林家兜、行宫塘支部,到1930年5月党员人数从最开始的10个人增加到161人,联系号召农民群众上千人,逐渐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革命模式,这种“泥土里长出来的工作方法”为新时代基层工作开展提供了历史性参照。
鸭兰薪火的时代价值
【鸭兰薪火彰显了穿透历史、立足当下、烛照未来的精神伟力,凝聚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现了薪火相传的奋斗品格,推动党员干部实现知行合一的实践自觉,构筑起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强化组织力量。鸭兰村党支部的革命活动彰显了“组织起来就是力量”的实践真谛,鸭兰薪火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鲜活样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这一红色文化激励党员干部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以红色精神作为支撑,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切实以组织优势凝聚发展合力,以党建实效激活振兴动能。
践行群众路线,凝聚人民伟力。鸭兰薪火中的“凝心聚力、相融共生”内涵,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初实践诠释。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走好群众路线,聚焦民生关切,将人民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共富新路。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鸭兰薪火可为乡村注入创新活力。如今的鸭兰村依托其红色资源,联动高校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特色农文旅路线,因地制宜组建“共富农场”“共富工坊”,为周边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强村共富共美注入新动能。
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杭州地区重要的红色革命发源地,鸭兰薪火集中展现了原杭县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情怀。通过鸭兰村党支部党史画卷绘制,丰富完善鸭兰村党支部的发轫史、斗争史、发展史,记录鸭兰薪火传承,挖掘鸭兰红色故事,不断守护好临平红色根脉。同时鸭兰薪火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挖掘并利用其精神内核,引导青年从革命传统中汲取信仰力量,传承“敢为人先、星火燎原”的奋斗基因,从而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鸭兰薪火所蕴含的信仰力量、为民情怀和革新勇气依然不过时、不褪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的“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新时代弘扬鸭兰薪火需要将其转化为党员干部“闯、创、干”的实践自觉,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来源:今日临平
发布于:北京市股市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